学习交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习交流  >  正文

厘清关系明确责任 建立专业诊改运行机制

-

文章来源:   责任编辑:质管办  发布日期:2020-06-02 | 浏览次数:

摘 要论述在学校办学定位准确确定前提下,针对如何回答好专业设置是否合理,怎么保证合理设置专业;课程(课程体系)设置是否科学,怎么保证科学设置课程(课程体系);课堂教学是否有效,怎么保证课堂高效教学三个问题,通过明确主体责任,厘清专业教学与建设间关系,以“8字形”质量改进螺旋为运行基本单元建立起持续有效的专业诊改运行机制。

关键词专业诊改;运行;机制;诊断改进;质量保证

2015年6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号)指出,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是指职业院校“根据自身办学理念、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聚焦专业设置与条件、教师队伍与建设、课程体系与改革、课程教学与实践、学校管理与制度、校企业合作与创新、质量监控与成效等人才培养工作要素,查找不足与完善提高的工作过程。”[1]专业是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定位的具体体现,是实现学校发展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载体,专业建设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在学校办学定位准确确定前提下,专业要回答好专业设置是否合理,怎么保证合理设置专业;课程(课程体系)设置是否科学,怎么保证科学设置课程(课程体系);课堂教学是否有效,怎么保证课堂高效教学三个问题[2],变管理为治理、零散为系统、被动为主动、主观为客观、一时为常态,必须厘清主体与机构间关系,明晰责任主体和职责;厘清专业教学与建设间关系,明晰目标任务;建立“8字形”质量改进螺旋为基本单元、持续有效的专业诊改运行机制。

1 厘清主体与学校行政机构关系明确职责

中国著名学者钱学森认为:“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而且这个有机整体又是它从属的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3]热力学又把相互联系的事物区分为系统与其环境两部分,将所研究的对象称为系统,和系统有关的以外的部分称为环境。例如:当我们将学校看作一个研究对象时,其内部的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层面就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上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则是其环境。由此可知,当在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层面,选定专业层面作为研究对象时,专业及其与之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课程、教师、学生按一定的结构方式组成一个专业层面的有机整体,它是从属学校层面的组成部分,而学校层面则是其外部环境,以此类推。

专业层面的质量保证主体是由与专业相关教师组成的专业团队,以及与专业学习相关的学生个体,专业团队引导学生个体有效学习确保培养目标达成,专业团队为确保培养目标有效达成承担着专业建设重任,因此专业团队是专业诊改的首要责任主体,确保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在其生成的过程中首先得到保证,承担着专业教学标准的编制与持续改进,统筹专业课程体系中各课程标准制定与持续改进;依据学院专业资源配置标准,明确保证专业与课程教学正常进行所需的资源配置种类、规格与数量底线标准和向更高标准建设之职责。而学校行政机构(主要为教务处、二级教学单位)通过事前引领指导、事中事后监管职责,建立督导专业团队是否具备履行首要主体责任的机制,形成专业共治机制,是专业层面的外部保障责任主体,承担着支持服务专业建设的保障责任。教务处承担着依据学校发展战略,代表学校制定指导专业建设的诸如专业设置与资源配置标准、专业建设标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标准编制规范等文件,实现学校专业建设目标并引导与管理学校各专业的建设发展之职责;二级教学单位承担着如何保证学校标准贯彻执行和向更高标准建设专业,确保专业建设质量在其生成过程中得到保证之职责。

2 厘清专业教学与建设关系明晰目标任务

高职院校的使命所向与价值所在就是要关注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匹配度,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契合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保证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既满足国家社会及教育发展、行业产业发展及职场的外部需求,也满足学校定位及发展目标,学生发展及教职员工期望的内部需求[4]。匹配度与契合度决定了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是专业存在前提,达成度决定了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是专业内在追求。要有效保证这三个度达成质量,必须厘清专业层面中专业建设与专业教学两大任务间关系(图1)。

由图1可知,在专业层面以专业培养目标为逻辑起点,有两大目标任务运行线,一是由专业培养目标起步建立起的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教学实施之专业教学目标任务运行线,另一是向更高标准建设提升专业培养目标达成质量建立起的根据学校专业建设标准,确定以本专业建设基础为起点的专业建设目标,设计并制定专业建设方案,实施绩效诊断之专业建设目标任务运行线。专业教学是专业建设的基础,专业建设是专业教学的保障,它们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组成有机整体,要满足专业教学按既定培养目标所确定的各门课程教学条件、师资、管理能达到正常运行标准,是专业建设的基本任务。而由课堂教学实施触发的课程建设需求,以及在学校高质量发展战略引导下,激发起专业教学条件、师资、管理软硬件向更高标准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任务。

 

图1 专业教学与专业建设间关系逻辑图

这个有机整体按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课堂建设三级结构方式组成,依此形成了专业团队-课程团队-教师个体三级结构的质量保证责任主体。教师是课堂建设的首要责任主体,通过教学设计和教学资源建设实施课堂教学,保证学生课堂学习质量;课程团队是课程建设首要责任主体,通过课程内容选取与序化、资源使用与建设,保证学生课程学习质量,专业团队是专业建设首要责任主体,通过专业建设目标任务完成学校发展目标达成,保证专业持续有效发展。

3 “8字形”质量改进螺旋运行基本单元内涵

人才培养各项工作运行都遵循着事前设计建标、事中实时监控、事后诊断改进三步骤,以信息化技术为支撑的将戴明循环与知识生命周期融合的“8字形”质量螺旋(图2)是质量提升运行的基本单元[5]

 

图2 “8字形”质量改进螺旋是质量保证体系的基本单元

由图2可知,责任主体按“8字形”质量改进螺旋基本运行单元经历三个过程,即事前经历着目标-标准-计划-组织的行动过程,在此行动过程中首先确立要达成的目标标准,其次对目标标准达成进行决策研究,回答要做什么事?如何做这些事?做成这些事情的保障是什么?谁来做?何时何地能做成?等问题,最终形成实施计划(或方案)。事中经历着实施-监测-预警-改进的行动过程,在此行动过程中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如何能实时、即时采集实施过程中的事实和数据,动态反映实施过程状态,应用信息技术解决这些问题是极好的手段。通过实施信息化工作流程,实时、即时采集数据并呈现实施状态,责任主体随时监测自身所确定的各项工作实施状态与预先设计的差异,调整实施计划(或方案)不足之处,发挥优异之处,保证所确定的各项工作有质量地完成。事后经历着诊断-激励-学习-创新-改进的行动过程,在此过程中主体依据由校本数据中心汇集的自身所确定的各项工作结果状态,对照既定的目标标准进行全面诊断分析,从中发现质量提高和下降的要素是什么?分析为什么会这样,原因是什么?通过深层次的挖掘、内外部联动分析,找出要解决的问题,找出隐藏于成功或问题背后的规律性的东西,激励主体不断学习,创新方法,直至对目标标准做出调整。促使工作常做常新,学习、创新动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统一于工作全程,从而实现高质量地全面达成计划目标并不断创造性地超越原定目标。运行过程中校本数据中心将存储的数据显化,通过对数据的采集与选择、组织与整序、压缩与提炼、归类与导航,上升为信息,成为诊断的依据,而从满足对象需求,对信息内容进行提炼、比较、挖掘、分析、概括、判断和推论等功能则尤为重要。

4 依据运行三步骤建立专业诊改运行机制

前述已知,在专业层面有两条运行线,一条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运行线,另一条是实现学校发展战略目标的专业建设运行线,它们均遵循事前设计建标、事中监测预警、事后诊断改进运行三步骤,由此建立起以“8字形”质量改进螺旋为基本单元的诊改运行机制,专业团队是这两条运行线的首要责任主体。

4.1 专业教学诊改运行机制建立

⑴建立专业教学目标标准体系

“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聚焦于学生受教育后获得能从事职业工作的能力,它是寄于政府、学校、用人单位、社会期望的学生经培养取得成果的一般性描述,而这个一般性描述的实现则要在课堂阵地上得以实现,由培养目标到课堂教学目标,须对一般性描述的培养目标进行具体化,并进行逐层分解建立起专业培养目标标准-课程目标标准-课堂教学目标标准间的逻辑关系,保证依据课堂教学目标达成设计的课堂教学活动与专业培养目标建立起关联关系,才能充分证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在由专业培养目标-课程目标-课堂教学目标三级结构方式组合的专业教学运行整体中,将一般性描述的培养目标具体化成课堂教学目标进而制定学生学习达标标准是关键点也是难点和痛点,笔者采用基于学习成果导向(OBE)进行专业教学目标标准设计(图3),依据三级目标结构,分别建立毕业生毕业时达成的能力标准、课程学习结束时学生学习达成的标准、课堂学习结束时学生学习达成的标准三级专业教学标准体系,同时依据三级标准建立课程体系、选取和序化课程内容、设计课程教学,从而实现培养目标达成,这三级结构的目标标准分别由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单元教学标准具体体现。

 

图3 专业培养-课程-课堂教学目标标准三级结构设计框架示意图

⑵建设专业教学信息化运行系统

由于专业教学实施是在课堂,因此课堂教学的信息化建设是专业教学诊改运行的重要内容,实时采集依据课堂教学目标标准设计的课堂教学活动数据,最关键的是要将教师设计的课堂每一活动均要与课堂教学目标标准关联起来,才能有效支撑课堂教学目标标准达成监测预警,改进课堂教学设计;以此推至课程目标标准达成监测预警,进而推至毕业生毕业时标准达成监测预警。以信息化课堂为落脚点的专业教学信息化管理系统还须建有能获取行业、企业、毕业生、同行、生源等外部信息数据(图1)的信息化系统,来支撑专业培养目标精准确定。含有信息化课堂教学、信息化外部信息获取的专业教学管理系统与能支撑各级目标标准实施结果状态画像的校本数据中心组成一体,从而实现专业教学结果状态的诊断与改进。

⑶建立符合教学规律的诊改周期专业教学运行中,按时间轴来分有课堂教学、学期课程教学、学年专业教学三个结束环节,在每一环节结束时即事后都须对该环节的结果状态进行诊断改进,由此建立起专业教学诊改运行周期,即教师个体依据课中采集的课堂教学活动数据,对课堂教学进行实时诊改,优化完善教学设计,促进学生达成课堂学习标准;课程团队在学期结束时,依据团队教师课堂教学大数据,实施课程教学学期诊改,优化完善课程内容,修正学生课程学习达标标准,研究课堂教学设计,保证课程教学目标有效达成;专业团队在学年结束时,依据各课程教学大数据,外部信息数据,优化完善课程体系、毕业生毕业能力标准。每三年依据三年专业教学大数据,结合外部需求信息和学校人才培养要求,修正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生毕业能力标准。通过三个循环有效保证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图4)。

4.2 专业建设诊改运行机制建立

⑴建立上下衔接的专业建设目标标准

专业建设向上衔接二级学院规划目标,向下传递专业建设目标至课程、教师、学生。依据二级学院发展目标及专业自身基础,通过SWOT分析、标杆分析确定专业建设目标,设计专业建设任务、实施路径,明确完成各项任务的时间、地点和责任人,形成3年为一建设周期的专业建设方案,作为专业建设的实施纲领。

专业建设目标标准是专业建设的魂,满足内外部需求,保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现和培养质量持续提升是核心任务。以承接的二级学院规划目标为底线,科学确定专业建设目标标准,紧扣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条件建设、科研与社会服务、国内外教学交流合作、人才培养质量与评价七大建设要素,进行SWOT分析,确定专业发展战略。进行标杆分析,找出与标杆之间的差距,结合现有基础状态和承接的二级学院目标,确定本专业未来3年的建设目标以及目标达成的标准。

 

图4 专业教学运行三循环示意图

代表学校的教务处要依据学校发展战略制定专业建设标准,明确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方向和内涵要求,明确专业建设中的专业设置与建设管理、专业教学标准与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建设、教学实施与社会服务等方面关于事的标准和做事的行动标准,作为指导二级学院制定规划,编制专业建设方案的基础性指导文件,

⑵实施专业建设任务诊改运行

专业建设实施目标管理,首先横向上将3年专业建设目标任务按时间轴分解成年度目标任务,纵向上按责任主体将年度目标任务分解到课程团队,课程团队细化分解至教师个体。其次建立目标任务上下沟通机制,团队成员就共同协商确定目标任务完成标准,明确时限和成效,采用一页纸项目管理法编制课程团队年度工作计划报表[5]。第三实施目标任务的课程团队周报告,专业团队、二级教学单位月报告反馈、学期报告反馈,二级教学单位协同学校年终考核的专业建设上下沟通机制,实现年度目标任务的事中监测预警、事后诊断改进。建立利益相关者参与的每三年专业建设水平考核性诊断机制,保证高质量地全面达成专业建设计划目标并创造性地超越原定目标。

⑶建立专业建设信息化运行系统

建设信息化的网上办事大厅,以学校发展目标任务建立为起点,顶层设计目标任务传递至部门、专业、课程、教职工个体的运行流程,建设学校目标任务绩效管理信息化系统实时采集数据、呈现任务结果状态,依据校本数据中心建立不同层面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画像,支撑目标任务实施的事中监测预警、事后诊断改进。

建立持续有效的专业诊改运行机制,是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立与运行的中流砥柱,通过保证专业与学校整体战略目标相兼容,保证专业、课程与内外部对学生的需求相关合理设置专业,保证科学设置课程(课程体系)并具备对学生的吸引力,保证课堂高效教学,使专业与课程能长期稳定存在并有效的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号)[Z].2015-06-23.

[2]任占营.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的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03):42.

[3]钱学森.论宏观建筑与与微观建筑[M].杭州:杭州出版社,2001.

[4][5][6]袁洪志.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立与运行实务[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7:167,4,119.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丁敬敏,女,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三级教授,高级工程师,国家开放大学石油和化工学院教务处处长,全国石油和化工职业教育教学名师,全国石油和化工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高职工业分析与环境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高职化工基础课程类委员会副主任。研究方向:职业教育,质量保证,学习成果认证标准等。